伦理指引严防“基因编辑婴儿”,六年反思带来哪些改变
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方法,基因获得5只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1敲除的编辑克隆猴。照片摄于2018年11月26日。年反(中新社/视觉中国/图) “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涉及对人遗传物质的思带改变,风险难以预测,改变不仅关乎人类个体的伦理尊严和福祉,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伦理、指引法律和社会等问题,严防婴儿对人类社会造成显著而深远的基因影响。”2024年7月8日,编辑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分委员会发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下称《指引》),年反目的思带是规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行为,促进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健康发展。 《指引》特别要求,对生殖细胞、受精卵或人胚进行基因组编辑研究时,严禁将编辑后的生殖细胞、受精卵或人胚用于妊娠及生育;不允许进行任何生殖系基因组编辑的临床研究。 “由于基因组编辑技术快速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并为诊断、治疗和预防遗传性疾病提供了新手段。《指引》的发布,为人类基因组编辑相关研究提供了伦理指导和行为规范。” 世界卫生组织人类基因组编辑治理和监督全球标准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翟晓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六年来,与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相关的伦理要求不断地以行业内规范、法规性文件、法律条文等方式,实现“软法”和“硬法”的协同治理。此外,还组建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从专业学术角度,为具体的科技领域制定科研纲领和行为指南。 不过,高阶的法律规范虽然有效保障了科研工作者不敢轻易突破伦理底线,但下设在各科研单位内部的伦理审查机构,独立性还有待加强,这在客观上会影响伦理审查的有效性。 翟晓梅全程参与了《指引》的起草与发布。她介绍,自贺建奎事件后,“基因组编辑”一度成为敏感词,但相关技术在推动医学进步和发展方面颇为重要。为了给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明确的行动指导,制定有针对性的伦理指引就被提上议程。 2023年,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事宜完成后,医学伦理分委员会就确立了要开展基因组编辑指引相关的工作。分委会的专家学者经过对海内外规范性文件的研读、一线研究工作的调研,在广泛征求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确保《指引》的内容在伦理学、可辩护性、接轨国际等方面均达成共识,力求《指引》在促进科学进步的同时保持科技向善。“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翟“不让做的事,已经是常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海南省纪委原副书记、省监委原副主任陈笑波被逮捕
- 日照“供暖季”即将结束 提醒市民这些问题要注意
- 日照市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
- 日照:迎宾路、丹阳路五岔口将这样改造!附:效果图
- 陈冬、陈中瑞、王杰,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确定
- 本周四、周五日照将迎一次降水 无明显降温
- 日照机场有了消费维权服务站 消费维权可就地解决
- 日照市文明旅游工作突出10项重点 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 如何给长江水打分?生态环境部答南周
- 日照第三实验中学等学校被命名为航模运动特色学校
- 日照:迎宾路、丹阳路五岔口将这样改造!附:效果图
- 日照港年内新开两条国际航线 至澳大利亚和韩国仁川
- 无底线的内卷最后都会变成“回旋镖”丨记者手记
- 3月27日起重庆(华夏航空)厦门(山航)将增开至日照航班
- 日照开展对“大众点评”等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督查
- 今年社区社工扶持项目开始申请 截至3月30日
- 全国政协委员徐玖平:开发心理健康大模型,防范重大极端事件
- 3月27日起重庆(华夏航空)厦门(山航)将增开至日照航班
- 岚山星海湾海域环境综合整治 养殖户搬迁新渔港
- 水饺店“掌门人”念起“健康经”
- 搜索
-